《黄帝内经》五行的“更贵更贱”解析
五行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核心概念之一,包括金、木、水、火、土 五个要素。《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明确了五行的具体内容, 后世按相生的顺序改为木火土金水,但在《内经》中未见按该顺序排列的五行,只有金木水 火土顺序的五行,共出现 4 次,与早期《尚书•洪范》中记载的五行顺序:“一曰水,二曰 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也不相同。五行一词在《内经》中共出现 27 次,其中真正 为五行概念的有 21 次。 在最近发表的阴阳解析一文中,我们发现阴阳是二分法和两变量相互作用的关系符号 [1]。由此出发,再理解五行的科学内涵就容易了。五行应该是阴阳二分法以外的另一种分类 方法,即五分法,同时也代表五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世间万物有不同类型,仅分成两类 过于粗糙。万物之间还存在着更复杂的相互作用,用简单的两变量不足以描述这些相互作用和规律,故古人又发明了五分法和五变量相互作用模型,用于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规律
1 五行的定义
中医很早就引入了五行概念,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 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这里已经有了五藏的概念, 它与五行高度相关。《内经》是中医的第一本教科书,中医各种基本概念的定义始于本书。 五藏或五脏是五行在中医理论中最主要的对应事物,另外还有大量的与“五”相关的概念, 如五运、五色、五味等等,均可认为是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在《内经》162 篇中,含有 “五”的篇名多达 16 篇,绝大多数与五行有关,由此可见,《内经》中的五行思想占据了 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作用甚至超过阴阳(含阴阳篇名的有 7 篇)。 《内经》对五行的明确定义出现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 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 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问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内经》 常用“……者,……也”作为定义语式。这里首先确定了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引入五行 的目的是“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即在天人合一(合人形)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法) 四时和五行的规律进行治疗。显然,《内经》引入五行的目的是医学治疗(而治),下面将 逐句解析五行的定义内容。
1.1 “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 “更”是时间交替的意思,古人用打更的方式报告时间的变化,《素问•疟论》中有: “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疟的特点是,阴阳两种状态交替出现, 一会儿重,一会儿轻,一会儿渴,一会儿不渴,用在五行上,就是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轮流 出现或贵或贱的状态,这里的贵贱代表重要与否。《内经》的编纂者之一是东汉 105-121 年 间的实际掌权者邓太后[2],她与当时的太医丞郭玉对话时,经常会借用政治词汇,“贵贱” 就是其中之一。金木水火土轮流出现重要性加强的规律,与经脉流注,腧穴开穴有类似的规 律,在这里特指五脏之气的强弱变化,即后面的“而定五脏之气”,因此,五行用于医学最 主要的目的是描述五脏之气。 死生对于古代的医者是十分重要的,古代的疾病,死亡率通常较高,这点可从大量的“死 候”、“死证”得到证明。因此,医生如果能将一个“死症”的人救活,他的水平就是很高 的了。通过了解五脏之气的强弱变化,可以适时出击,起死回生(以知死生)。因此,五行 的更贵更贱规律可以决定治疗的成败(以决成败)。 类似更贵更贱的说法,曾在《内经》多处出现,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令合天 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 愿闻其方”,这里的“贵贱更互”与“更贵更贱”的含义相同,明确地表达了轮流的含义。 与此相似,《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 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上古的神医“僦贷季”,通过观察色脉,可 以通晓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四时八风六合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是稳定的(不离其常), 其大小幅度在各变量之间移动(变化相移)。显然,古人对系统变量的轮流变化规律是清楚 的,对其描述是明确的。
1.2“问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问”有了解的意思,“甚”指疾病症状变严重。疾病症状的出现通常是正邪相争的结 果,若无正邪相争,疾病因素有可能潜伏在脏腑经络中,不表现出来,此时症状较轻,但不 代表疾病痊愈了。脏气强盛的时候,与疾病因素的斗争通常也是最激烈的时候,此时既是最 容易死亡的时候,也是医生下手助力、驱走病邪的最佳时刻,因此被称为“死生之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五脏之气更贵更贱,进而形成死生之期呢?这是因为五脏之间存在 着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各脏气的动态变化。
2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是五行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将该关系对应五脏后应用于中医临 床,可指导中医的脏腑辩证和治疗。以现代五行的顺序: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 心、脾、肺、肾,其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中医教科书中的五行生克图;
五行生克的详细记载可追溯到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其中明确地提出了五行生克 的关系,其相生的关系为:“东方者木,……故曰木生火。南方者火也,……故曰火生土。中央者土,……故曰土生金。西方者金,……故曰金生水。北方者水,……故曰水生木。[3]289-290” 其相克的关系使用了“胜”的概念,即“木者,司农也。……故曰金胜木。火者,司马也。…… 故曰水胜火。土者,君之官也,其相司营。……故曰土胜木。金者,司徒也。……故曰火胜 金。水者,司寇也。……故曰土胜水。”[3]294-295 但在《黄帝内经》中,并无五行相生的内容,仅在《灵枢•经脉》中有五行相克的记载, 即“手太阴气绝,……丙笃丁死,火胜金也。……壬笃癸死,水胜火也。……甲笃乙死,木 胜土也。……戊笃己死,土胜水也。……庚笃辛死,金胜木也。”以五脏对应五行,五脏之 间直接相生或相克(胜)的内容则完全没有记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仅是阐述阴阳理论的专篇[1],也是描述五行五脏生克关系的 重要篇章,其相应内容如下:“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 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 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 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相似的内容共 有五段,另外四段为“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 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上述内容中涉及五脏相生的文字为“筋生心”、 “血生脾”、“肉生肺”、“皮毛生肾”、“髓生肝”,这里,并非是脏与脏之间直接的相 生,而是五脏所生的五体(筋、血(脉)、肉、皮毛、(骨)髓)生其子行的脏。 五行之间“克”的关系在《内经》中用“胜”来描述,相关文字为:“辛胜酸”、“咸胜苦”、“酸胜甘”、“苦胜辛”、“甘胜咸”。因此,五脏之间的相克也非脏与脏之间直 接相克,而是与五脏相关的五味之间的相克。 根据《内经》的这一描述,我们可以将五行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五脏为五行之阴,五 脏以外的其它方面为五行之阳,本行之前的母行之阳生本行之阴,本行向前隔一行的阳克本 行之阳,其生克关系如图 2 所示。
注:大圆圈中的黑色部分代表某行之阴,白色部分代表某行之阳。两行之间的相互作用用直线表示,终点 为白球者为生(促进),黑球者为克(抑制)。 上述五行生克模型具备了复杂网络的特征,每一行都可视为网络的一个节点。那么,这 样一种具有相生相克的复杂网络能否产生《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定义中所说的“更贵更 贱”的轮流变大特性呢?我们需要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一下验证,五脏安定的说法在《素问•调经论》中有 5 次提及,而这 5 次出现的前面均有“血气未 并”的前提,说明五脏周期性变化是需要血气正常运行工作才能实现的,或者说五脏正常相 互作用,形成周期性变化需要血气各自相对独立的运行(未并)
5 古人为什么选择“五”
古人为什么选择五行模型,而不是四行、六行或更多的变量,作为人体相互作用的网 络模型呢?林海鹏通过对四、六、七、八、九等多个变量进行计算周期性(包括周期出现频 次、周期长度分布以及振幅分布)和生物适应性,发现五节点和九节点网络在“高振福-长 周期”这种在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振幅-频率分布特征以及生物适应性上均优于其它结构, 而五节点是出现这些显著特点的最小网络结构,具有更小的网络复杂度,并且周期出现频次 较高,频率分布范围广,振幅大不容易衰减为不动点,更优于九节点网络模型。因此,五节 点模型可视为具有周期性的最优调控网络结构[6]。 以上研究说明古人对“五”的选择是有科学依据的,五行生克模型可形成“更贵更贱” 的周期性稳定状态,代表人体的健康态,在《内经》中有着明确地阐述。将五行的思想应用 于人体五脏,再以五脏为核心,构建人体的功能系统网络,是中医整体观和系统科学思想的 集中体现。
6 五行与阴阳的关系
五行与阴阳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两大概念,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是一个大工程,这里只 对其部分关系略作阐发。阴阳也同样存在类似五行“更贵更贱”的周期性变化。阴阳二气作 为自然界中一对具有特定关系的变量,经常存在周期性的变化,比如天之阴阳的日周期和年 周期变化。将阴阳对应为变量 X 和 Y,杨学鹏教授指出,当 X,Y 存在相同的极大值时, 阴阳之和为一常数,即 X + Y = C [7]。此时,X 增加,Y 必然减少,Y 增加则 X 减少,两者 变化的相位相差 180 度,即轮流出现最大值,与五行轮流出现峰值的规律完全一致,用中医 的语言讲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杨教授称其为阴阳的节奏律[9]96-97。 由此推断,代表五脏之气的 5 个变量之间,也存在着类似阴阳二气守恒的总体守恒, 即: x1 + x2 + x3 + x4 + x5 = C (3) 此式表明,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强度在总体是保持恒定不变的,变的只是它们之间的相 对差异,即出现轮流变大的规律,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而这个总量 C 也跟阴阳一样,存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由弱变强,再逐渐衰弱的缓慢变化,类似阴阳的生老演化律[8]104-105。 五行与阴阳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五行的每一行都可以分阴阳,形成 Xi 和 1 – Xi 的形式,而五行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五行本体之间的直接作用,而是需要通过本行的阳与 其他行进行生克的作用,如此才能出现稳态的周期解,体现了五行需要与阴阳深度融合,才 能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 张启明等将五行的每一行都分解为供能物质和能流两个变量,形成了 10 个变量的数学 模型。其中供能物质 X(体内存贮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能量物质,千卡)与能流 Y(单位 时间能量物质氧化产生的能量,千卡/年)之间的关系为一种正相关,与酶调控网络模型中 酶的激活态 Y 与非激活态 X 的守恒关系 x + y = 1 不同。用此模型数值仿真出来的解,脾、 肺、肝、肾的波峰分别相差 1/4 年,心的波峰与脾重叠,波峰的幅度不完全相同[10],表现出 与酶网络模型不同的结果。当然,酶网络模型的“更贵更贱”周期解也是在一定参数条件下 才表现出来的,探讨这一条件的生物学意义是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7 总结 五行早期指五种物质材料,到了春秋时代,五行概念有了变化,出现了能动的相互作 用,如《左传》记载:“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另外还有: “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水胜火,伐姜则可。”《内经》保留了“胜”的动词概念,为 后世“克”的含义,而这种“胜”又具有动态特征。《墨经》有“五行毋常胜”,《孙子兵 法》也指出:“五行无常胜”,其意思为五行有盛又有衰[8],与《内经》五行的“更贵更贱” 意思非常相似。 中医五行学说内容庞杂,本文仅对其周期性即“更贵更贱”的科学内涵以及适应性、 稳定性的特征进行了解析,五行学说的其它方面,如五行归属分类的依据、系统变量在超大 范围扰动即出现乘和侮情况下的变化等,本文尚未涉足,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维波,熊枫. 《黄帝内经》“阴阳”概念解析 [J]. 中医学报, 2024, 39 (06): 1157-1165. 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4.06.193. [2] 王燕平,李宏彦,张维波. 《黄帝内经·灵枢》编撰者解析 [J]. 中医学报, 2020, 35 (12): 2508-2513. 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0.12.552. [3] 袁长江. 董仲舒集 [M]. 武汉:学苑出版社, 2003. [4] 林海鹏. 多子系统生克耦合模型的研究 [D].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2021 [5] 张维波,熊枫,王燕平. 《黄帝内经》“平人”概念解析及其对健康评估的意义 [J]. 中医学 报, 2022, 37 (07): 1362-1367. 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2.07.247. [6] 林海鹏. 基于调控网络的复杂生命系统的周期振荡研究 [D].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 学研究院,2024 [7] 杨学鹏. 阴阳——气与变量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20. [8] 杨学鹏,张维波,李守力,等. 中医阴阳学导论 [M]. 北京:华龄出版社, 2018. [9] 杨学鹏. 阴阳五行: 破译·注释·激活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59. [10] 张启明,王永炎. 中医五脏供能物质和能流变化的动力学特征 [J]. 自然杂志, 2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