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起源和含义之探讨
[摘要]天干地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纪年方法,关于其创始人和起源史界历来有颇多争议。以目前文献资 料所见,最早记载天干地支的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最初是分别用天干地支计数排序,后来将两者结合,用两个具体 的事物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这就是用来计时。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两者按 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 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 纪年、纪时等,用途甚为广泛。天干地支纪年采用 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相结合,周而复始,循环往还, 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纪年方法,也是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关于干支纪法的发明者是谁这个问题,学界 争论颇大,一般认为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制, 这在古文献中可找到明确记载。 《世本·作篇》记载: “容成作历,大桡作甲 子”① ,《尚书正义》解释说: “二人皆黄帝之臣,盖 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 周”。大亦作太,大桡相传为黄帝史官,以十天干 与十二地支相配纪日,成为六旬。 《史记·历书》之《索隐》载: “按《系本》及 《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 此六术而著调历也。”《后汉书·律历志上》亦记 载: “记称大桡作甲子,隶首作数,二者既立,以比 日表,以管万事。”
黄帝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 社会正在解体,阶级关系已经出现,社会处在国家 形成的前夜。这时社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的提 高,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也得到发展,所以就会出现 占日月、造律吕、作甲子、作算数等。 《世本》是由先秦时期( 亦有说汉代) 史官修 撰的,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帝王、诸侯、卿大 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记载帝王的都邑、制作、谥法 等。《世本》《史记》所载史料是真实可靠的,安阳 殷墟出土之甲骨文所载商王世系与之所载几乎完 全相同,验证了它们的真实性。因此,黄帝时代大 桡作甲子是可信的,有资料研究认为,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水 族是从中原迁徙过去的。水族的文字与仰韶时期 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十分相像,水族学者认为部分符号是代表天干的意思。如果此论证可以作为实 证,那么在 5000 ~ 6000 年前,也就是黄帝时代生 活在中原地区的仰韶人已经使用天干。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世本》中这样一条重要 资料,《世本·作篇》注释载: “张澍注引陈鸣《历 书序》: 伏羲推策作甲子,是太昊时已有甲子,至 太桡特配甲子作纳音,非甲子始太桡也。”这里的 “推策”是以蓍草或竹筹推算历数,“纳音”是在古 代中国术数预测中广为应用的一种取数的方法, 《古坟书·太古河图代姓纪》也记载,伏羲氏“命 臣飞龙氏造六书,命臣潜龙氏作甲历”。这就明 确告诉给我们,天干地支纪的始创制者是太昊伏 羲氏,后世黄帝时期的大桡更进一步作了阐述发 挥、演绎推广代天干地支的运用已经十分广泛成熟,说明它已 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已出土的十多万片殷墟甲骨文中,目前所 见最完整的甲骨文干支表是契刻在属于黄组的一 块牛胛骨上( 见图 1) 。该版甲骨从右向左共有 6 行,每行有十个天干地支,从甲子开始到癸亥共六 十个。这个干支表的功用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解 释: 一是贞人( 占卜的巫师) 练习契刻甲骨文字的 习作; 二是当时的日历,贞人计算日期时供核检之 用。仔细观察该版甲骨,刀法娴熟,文字流畅优 美,排列工整,章法结构合理,不可能是习刻之作, 而只能是当时的日历。 在探索天干地支的原始本意和起源的时候, 不少学者从古文献入手,特 别 是 借 助《说 文 解 字》,这从大方向来说是正确的,也是切实可行 的。然而,东汉时期的许慎与殷商王朝相距一千 三百余年,甲骨文的发现又与许慎相距一千余年, 根本没有见过甲骨文的许慎在探索古文字本意起 源的时候,难免会望文生义,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 来判断。因此,我们仅靠《说文解字》来探讨天干 地支之本意和起源,难免也会误入歧途,最好的办 法就是根据甲骨文来分析判断。
下面我们根据一些甲骨文研究著作探究天干 地支的本意和源流。
十天干:
甲 甲骨文“甲”写作 ,字形诸家释说不同,像 鱼鳞形、像田畴形、像盔甲形等等,待辨。从字形 看,像今之“十”字,《甲骨文编》释: “甲子之甲皆 作十。”[1]( P545) 像今之“田”非田,其字之“十”不 于四匡相连。《甲骨文编》又释: “上甲之甲,象石 函形。”[1]( P545) 《说文解字》: “甲,东方之孟,阳气 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宜为甲,甲象 人头。 古 文 甲,始 于 十,见 于 千,成 于 木 之 象。”[2]( 卷十四) 许说非本义。 卜辞义: 1. 借用作天干第一位。“甲 子 卜, 贞: 勿 羌百,十三月”。 2. 借用作商第九位先公名,上甲,即上甲微。 “[侑]勺岁于上甲五牢”。 3. 借用作商先王名。“大 甲”“小 甲”“羌 甲”。乙: 甲骨文写作 或 。字形所解,吴其昌结合 金文释: “皆象刀形。”还有待于研究。《说文解 字》: “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彊,其出乙 乙也。与|同意。乙承甲,象人劲。”[2] 卜辞义: 1. 借用作天干第二位。“乙 丑 卜, 贞: ……”( 佚 21) 又,“乙丑……”。 2. 借用 作 商 先 王 名。“己 巳[卜],祭 于 祖 乙”。 丙: 甲骨文写作 ,或 、 、 、 。字形诸家释 说不同,释像鱼尾形,像物之底座形,丙、两同形 等,待辨。《说文解字》: “丙,位南方,万物或炳 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人门,一者阳也。 丙承乙,象人肩。”许说非本义。 卜辞义: 1. 借用作天干第三位。“丙 寅 卜, 争,贞: ……”。 2. 借用作人名。“庚申卜,古,贞: 王令丙”。 3. 一期卜辞贞人名。“丁 亥 卜,丙,贞:丁: 甲骨文写作 或 、 、 。字像平面之钉头 形,本义是钉子。《说文解字》: “丁,夏时万物皆 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许说非本义。 卜辞义: 1. 借用作天干第四位。“丁 卯 卜, 宾,贞: ……”又,“丁卯”。 2. 借用作一期卜辞贞人名。“戊 子 卜,丁, 贞: 弗来……”。 3. 借用作先商先王名。祖丁、中丁。“祖丁 一牛”。又,“中丁”。 戊: 甲骨文写作 ,或 、 、 、 。独体像物 字。像兵器斧钺之形,本义是斧。古音戊幽部、斧 侯部,幽侯旁转,义通。《说文解字》: “戊,中宫 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戊承丁,象人 。”许 说非本义。 卜辞义: 1. 借 作 天 干 第 五 位。“戊 辰[卜] …”。 2. 借用作人名。“侑于学戊”。己: 甲骨文写作 、或 、 。从朱芳圃释: “余谓己象绳索诘绌之形,弟从己作,是其证矣。孳乳为 纪。”[3]本义是绳索。《说文解字》: “己,中宫也。 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 承 戊,象 人 腹。 古 文 己。”许说非本义。 卜辞 义: 1. 借用作天干第六位。“己 卯 卜 …”。 2. 借用作一期卜辞贞人名。“丁 亥 卜,己, 贞: …”。 庚: 甲骨文写作 ,或 、 、 、 、 。独体像 物字,从郭沫若释: “规其形制,当是有耳可播之 乐器,以声类求之,当即是钲。”[4] 本义是乐器。 《说文解字》: “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 也。庚承己,象人脐”。许说非本义。 卜辞义: 1. 借用作天干第七位。“庚 申 卜, 贞: ……”。 2. 借用作商第七位先王的称谓大庚。“大 甲、大庚、祖丁……”。又,第二十位盘庚。“…… 侑盘庚……”。又,第十八位南庚;3. 借用作先妣名。“……三羊于妣庚……”。辛: 甲骨文写作 ,或 、 。独体像物字,从吴 其昌释: “象斧属兵器形。白虎通五行篇云,‘辛 所以煞伤也。’必兵刑器始能杀伤……”。[5]本义 是斧属兵器。斧同戉。古音戉,月部,辛,真部,音 近义通。《说文解字》: “辛,秋时万物成而孰,金 刚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辛,辠也。辛承庚,象 人股。”[2]许说非本义。 卜辞 义: 1. 借用作天干第八位。“辛 未 卜 ……”。 2. 借用作商第二十一位先王之称谓。“…… 御小辛,三牢……”。又,第十五位祖辛。 3. 借用作先妣名。“庚王卜,彭,贞: 其侑妣 辛一牛”。 壬 甲骨文写作 或 、 。林义光释: “古作 作工,即榺之古文。机持经者也,象形。榺壬双声 旁转。”[6]高鸿缙按: “林说极是,壬为持经之器之 象形文及借为天干第九名。乃另造榺字以还其 原。”《说文解字》: “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故 《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象人裹妊之形,承亥王以子生之叙也。与巫同意。壬承辛,象人 胫胫任体也。”许说非本义。 卜辞义: 1. 借用作天干第九位。“壬 申 卜, 贞: 五羌卯五牛”。 2. 借用作商先公示壬名。“庚辰卜,贞: 王宾 示壬爽妣庚,翊日亡尤。”又,“壬戌卜,贞: 侑于示 壬。” 癸 甲骨文写作 ,或 。吴其昌释: “癸字原始 之初谊为矢之象形,双矢交揆形( 见甲骨文字形, 上引) 而得癸字。”[5] 《说文解字》: “癸,冬时水土 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 壬,象人足。籀文癸( 字形上引) 从癶从矢。”从籀 文所见从矢,吴说可从。许说非本义。 卜辞义: 1. 借用作天干第十位。“癸 酉 卜, 贞: 王宾祖甲果亡尤”。 2. 借用作商第十四位先公名。示癸,即主癸。 “癸酉卜,贞: 王宾示癸彤[亡]尤”。又,“……妣 甲示癸爽”。
十二地支:
甲骨文写作 ,此字写法颇多,或 、 、 、 、 , 、 、 等。像小儿头形,有发,本义是小 孩。《说文解字》: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 以为偁,象形。古文字从巛,象发也。籀文字( 字 形上引) 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 卜辞义: 1. 借用作地支第一位。“甲 子 卜, ……乙雨”。 2. 借用作四期卜辞贞人名。“乙亥,子,贞: 丁于商”。 丑 甲骨文写作 ,或 。字像手指抓拿之形。 《说文解字》: “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手之 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段玉裁注: “淮南天文 训,广雅释言皆曰,丑,纽也。系部曰,纽,系也。 一曰,结而可解。十二月阴气之固结已渐散,故曰 纽也。” 卜辞义: 借用作地支第二位。“乙丑,遂 鹿 擒”。 寅 甲骨文写作 ,或 、 、 、 等。从矢,或从双手,朱芳圃释: “……有作两手奉矢形……”, 疑为古引字,古音引、寅双声叠韵,音同义通。义 与引箭有关。《说文解字》: “寅,髌也。正月阳气 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疆。象宀不达髌寅于下 也。”卜辞非髌也。 卜辞义: 借用作地支第三位。“丙寅卜……” 又,“甲寅贞: 来丁巳尊……”。 卯 甲骨文写作 ,或 。从吴其昌释: “卯象双 刀并植形。”本义是双刀。卯,刘古音幽部叠韵, 音近义通。都有杀义。《说文解字》: “卯,冒也。 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 古文卯”。卜辞非冒也。 卜辞义: 1. 用作剖杀之义。“……出,贞: 侑 于唐卅羌,卯卅牛”“唐”即成汤。又“……鬯一 卣,卯牢又一牛”。又,“……五羌卯五牛”。 2. 借 用 作 地 支 第 四 位。“丁 卯 卜,宾,贞: ……”。又,“己卯卜,允,贞: 命多子族……”。 3. 借用作地名,在卯地占卜。“……卜,在卯 贞: ……王步……排亡灾”。 4. 借用作祭名。“癸丑贞: 其侑凹干上甲其 卯于大乙”。 5. 借用作人名。“丁未贞: 王命卯途旨方” “途”用作屠,有征战屠杀意。旨方,方国名。辰 甲骨文写作 ,或 、 、 、 等。字像耕种 之农具形。从王延林说,“辰即蜃,古耕田之器, 甲骨文农字,从之作,象手持蜃除草之形。”[7]本 义是 蜃,古 耕 田 之 器。后借为表时间的辰时。 《说文解字》: “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 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辰房星天 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古文辰。”许说 非 本 义。 卜辞义: 借用作表地支第五位。“戊 辰 卜 ……”。又,“戊辰子卜,贞: 今岁有史”。 巳 甲骨文写作 、或 、 、 等。字像小儿形, 卜辞巳、子同形。本义是子。《说文解字》: “四月 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 形。”许说非本义。 卜辞义: 用作子,多子族。“巳卯卜,允,贞:命多子族比犬侯璞周古王事五月”。璞,动词,打 击之意。周,方国名。 午 甲骨文写作 ,或 、 等。从像丝绳之形, 形变为 。孙常叙先生释: “……它所写的词原 是杵臼之杵的名字。”[8]本义是杵。《说文解字》: “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 同意。”许说非本义。 卜辞 义: 借 用 作 地 支 第 七 位。“庚 午 卜, ……”。又,“庚午人,宾,贞: ……”又,“庚午卜”。 未 甲骨文写作 ,或 、 、 等。从李孝定释: “契文亦象木重枝叶之形。……疑古文木未同 源。”[5]本义是树的枝叶。《说文》: “未,味也。六 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 卜辞义: 借用作地支第八位。“辛未卜,何, 贞: 王往田……”。 申 甲骨文写作 字,或 、 、 等。像闪电形, 电字之初文,本义是电,《说文解字》: “申,神也。 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时听 事,申旦政也。古文申,籀文申。”许说非本义。 卜辞义: 借用作地支第九位。“壬申卜, , 贞: 五羌卯五牛”。“壬申”,又“甲申”。酉 甲骨文写作 ,或 、 、 、 、 等。字像 古盛酒器之形。古酉酒一字,本义是酒器。《说 文解字》: “酉,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 酉之形。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 秋门,万物己入,一,闭门象也。” 卜辞义: 1. 用酉为酒。“……辰卜,翊丁巳先 用三牢羌于酉用”。 2. 借用作地支第十位。“癸酉贞: 帝五玉,其 四牢”。又“癸酉贞: 其三小宰”又“[癸]酉贞: 于 上甲”。 戌 甲骨文写作 ,或 、 、 、 、 等。独体 像物字,像兵器斧戌之形。古音戌物部,戊月部, 物月旁转,音近义通,戌为戊,古武器。本义是钺。《诗·商颂·长发》: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高亨 注: “钺,大斧”。《说文解字》: “戌,滅也。九月阳 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 于戌。从戌含一。”许说非本义。 卜辞义: 借用作地支第十一位。“甲 戌 卜, 争,贞: ……”。又“甲戌”。又“戊戌卜,王在一月 ……”。 亥 甲骨文写作 ,或 、 、 等。独体像物字, 字为豕之变体。古音亥之部,豕支部,之支两部旁 转,义通。本义是豕,即猪。《说文解字》: “亥, 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上文字。一 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裹杯子咳咳之形。春秋传 曰,亥有二首六身,古文亥,为豕,与豕同。亥而 生子,复从一起。” 卜辞 义: 1. 借用作商第八位先公王亥名。 “贞: 于王亥求年”。又,“贞: 来辛酉酒王亥”。 2. 借用作地支第十二位。“乙亥,侑岁于大 乙,牛,兹用”。又“乙亥卜,自,贞: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二十二个天干地支都有 具体的含义,分别表示有关的人、事、物,其最初是 被人们分别用于计数排序,后来将天干与地支结 合,用两个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这 就是用来纪时。用一个或两个事物来表达另一个 事物,这是丰富多彩的汉字文化特的现象。
发表评论